2023年7月31日,美国国会众议院“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”致函美国贝莱德及摩根士丹利,就其对华投资发起审查。
只是在中国募集基金炒炒股而已。在中国炒股容易吗?不搭把手,怎么还调查起我们来了?
他们说,贝莱德有5只基金为“黑名单”上的中国公司投资超过4.29亿美元——
2023年6月28日,也就是国会质询贝莱德和摩根士丹利3天前,高盛国际CEO罗以德还在上海浦东接受了《第一财经》记者的专访。
(相信中国内地民众对高盛还是熟悉的,像杀入美团、双汇,都曾是大新闻。2023年刚刚发生的事,是高盛携种猪杀入中国生猪市场……)
罗以德还由此引申开去,感慨道:“我们希望中国能够与全世界在金融市场上实现连通,推动经济增长、繁荣、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。”
2023年8月2日,一份摩根士丹利海外策略分析师的市场研判报告,引爆了世界经济舆论场。
报告认为,印度股市“拥有强劲的利润前景以及该国在‘多极世界’中对投资者的吸引力”。
预计印度的GDP增长率将在本十年末达到6.5%左右,高于中国的3.9%。
管他怎么回事,只要标题把两个竞争对手中国和印度放在一起,就绝对够刺激……
“这一战略转变(印度第1,中国第13)反映了摩根士丹利对各自国家在亚洲格局中的经济前景的评估,随着中国继续失去其主导地位,亚洲经济前景似乎正在发生变化。”
虽然中国在出台政策拉动市场,但报告认为,这些政策是渐进式的,还不足以推高股市。
所以,报告不仅调低了中国股市的评级,还建议投资者趁着中国出台政策拉抬股价,赶紧获利了结,赚一把就走。
2023年8月2日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——新兴市场股票评级列表,中国A股由原来第3位落到第13位,评级改为“持平”。
上海证监局对摩根士丹利的调查为双随机抽取,而且此事在7月31日已经确定,跟此后8月2日策略分析师报告完全没有关系。
摩根士丹利也许需要找个高人给看看,7月31日那一天的黄历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?
问题是,上海证监局是行使最正常的监管调查,属常规动作,像反洗钱什么的,不应该调查吗?金融体系要想健康运行,严格监管调查是必须的。不调查才奇怪!
实际上,在质询贝莱德和摩根士丹利之前,美国国会刚刚质询过4家风险投资公司。
设立对外投资审查机制,限制美国主体投资中国半导体和微电子、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。
与美国态度形成对比的是,中国正在给摩根士丹利等外国金融机构点亮一盏盏绿灯。
这些年下来,中金已在中国香港、纽约、新加坡、伦敦、旧金山、法兰克福、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,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。
中金公司逐步拿到线家港股IPO上市发行保荐中,中金公司以36.9%遥遥领先。
如券商方面,2018年4月前,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为51%。2020年4月1日起,取消外资股比限制。
摩根士丹利证券(中国)有限公司,2011年5月4日成立合资公司,至2020年4月20日,把持股比例提升至94.06%。
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(中国)有限公司,2003年3月14日成立合资公司,2023年6月3日成为独资公司。
顺便提一句,贝莱德基金,于2020年8月21日获准批筹,2021年6月11日获得业务许可证,成为中国成立的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。
2023年5月31日,摩根士丹利期货(中国)有限公司也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的批复。
也就是说,在2023年,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完成了国际银行、基金管理、投资管理、证券期货等全方位业务体系。
从2008年雷曼破产引发全球金融海啸,到2023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,再度引发美国银行业动荡,美国银行这些年日子并不好过。
据刚刚公布的2023年第2季度财报显示,美国银行业下滑明显,摩根士丹利净利润下滑13%。
有知情人士透露,摩根士丹利正在将200多名技术开发人员迁出中国大陆。这些技术人员被转移至中国香港与新加坡。
于是,就有分析跟上解释,认为基于“数据安全”,此后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大陆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数据体系,换句话说,摩根士丹利事实上已经从中国撤离。